深夜所思,仅供参考:
首先是一个与语言服务行业无关的真实故事:
2006年,27岁的谷歌公司工程师Christophe Bisciglia冒出一个“校企合作”的设想:他希望谷歌能与他的母校华盛顿大学联合开设一门“Google 101”的课程,学生使用谷歌公司提供的开源软件学习基于“云”的程序开发,教师由谷歌工程师和大学教师共同组成。谷歌需要懂得基于“云”编程的员工,而那时大学里不教这个。通过这个项目可以从将谷歌的员工培训前置到大学,通过大学选拔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2006年底,Christophe购买了40台计算机,搬到了华盛顿大学计算机学院,他和同事、实习生一起设计即将开设的课程。那个冬天,学生蜂拥选课。从2007年起,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引进这门课程。
接下来谷歌与IBM合作,将IBM的软件与谷歌的服务器结合,安装开源免费软件后将“云”资源开放给高校,允许高校使用这些“云”资源开展科研和教学,开发基于“云”的各类工具,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基于“云”的程序开发的计算机人才。这时候高校获得的就不仅仅是那40台计算机所提供的计算能力,而是数百台计算机可以提供的计算能力、最先进的开源软件和最顶级的技术支持。
云技术的普及和升级是靠硬件和软件吗?我觉得是靠那些优秀的懂得云计算技术的科学家,而这群优秀计算机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高校的培养环境,离不开最初Christophe的“Google 101”校企合作计划。
看完这个故事后,大家不妨再一起来思考当下语言服务行业的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