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几天在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发了一次火,下课之后就面无表情的走了。我后来给同学们道歉了,但也说明了我发火的原因,简单说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说话不看人;不懂基本的上课礼仪。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崔启亮老师发的关于本地化沙龙的一条微博以及微博下方的讨论。微博原文在此:http://weibo.com/1400137240/BCJ013gR4 下面的评论大家自己去看。
不明真相的群众可以看我的概括:
演讲嘉宾谈“翻译的创新”时选择了一句大家觉得不恰当的原文,然后又给出了大家觉得不恰当的译文,于是演讲嘉宾、发微博的崔老师、顶崔老师的其他人就成了众矢之的,被骂的体无完肤。
那天的本地化沙龙是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在谈“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参会人的级别都挺高,都是行业内知名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资深从业人员。上图中的演讲嘉宾是邀请来谈旅游行业的语言服务技术创新的。我觉得谈得不错,很受启发。
沙龙的详细记录大家可以关注@翻译技术沙龙,我在这里说自己当时获得一个发言机会后说的三个观点:
观点一:语言服务企业要深入了解“千禧一代”的特点
百度百科这样定义这个名词的:
“国外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千禧一代”(1984-1995年出生),他们差不多与电脑同时诞生,在互联网的陪伴下长大,念着“老板靠边站”的嚣张对白走入职场。他们习惯一心多用,有着灵活的头脑,并娴熟地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职场外星人”,你决不能要求他们跟公司同呼吸共患难,因为他们只跟自己同呼吸共患难。”
在昨天的沙龙里SDL的市场分析师陈稳女士分享了他们调研之后的“千禧一代”的思维心态:
本地化沙龙之后的微博论战与我的个人观点我的观点是,语言服务行业目前的管理人员和资深从业人员需要深入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因为这一群人未来既会是企业的员工,也会是企业的客户。企业需要深入分析这个群体的关注点和话语方式,为他们做好“语言服务技术创新”的准备。未来也许机器翻译翻出来的一些东西要符合他们的说话习惯,要为了他们的“语言创新”或“创译”做好技术准备。
观点二:校企合作要转变方向
现在的校企合作似乎是成熟的企业与学校里不成熟的学生合作,未来应当是成熟的企业与学校里专业的教师合作,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参与。
现在企业对学生要求太多,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而学校的反应速度依然太慢。
观点三:机器翻译基础上的译后编辑是未来的趋势
机器翻译固然有质量问题,但不可否认其所创造的价值;人固然有优势,但不可否认人可以获得机器的辅助。机器做好机器的事,人做好人的事。开发机器翻译技术的专业应当为人做编辑之前提供优秀的技术,让合适的人来做合适的合适的编辑,最终产出优秀的译文。
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机器翻译直接上战场成为众矢之的和不合格译员乱入市场不给力不争气的阶段。现在不是人和机器之前博弈,而是无辜而上进的机器正在被不明真相的自以为是固步自封的“评论员”瞎评论。
根据我以上的三个观点我再说说微博上发生关于崔老师所发微博的争论:
观点一:后生可畏
有能力的后生可畏,没能力的后生也可畏。我们的基础教育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做人,以至于有些人不看清楚事实不看前因不顾后果的在长辈的微博下喷出各种脏话。这不是某个人或某一群人的责任,这是这个国家的责任。走在前面的人真得要好好了解“千禧一代”。
观点二:思维乱局
讲一个“笑话”: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吗?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吗?是列宁和毛泽东都强调过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大家不觉得我们现在很多的争论都是因为自己思维逻辑的混乱导致的吗?
严复当年提出的“信达雅”是有原因的,我在上一条微博里介绍了他提出“信达雅”的历史,仔细去看一下你会发现现在我们给任何译文套“信达雅”都是有问题的。
面对不同的群体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创译都是有一定目的性的,可能是哗众取宠的营销,也有可能是真心诚意的创译,为了满足某个群体的娱乐需求。
凡事如果我们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思考思考整个事情的逻辑、背景、起因,再从自己嘴里说出有价值的观点,正眼看着自己对面的人,讲究基本的做人礼仪,这个国家也许没有那么糟糕。
请爱护你身边还在传播知识的人,请尊重你身边还在主动分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