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己成长的同时对整个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有了新的感受。有些感受通过140字的微博说出来道不清楚,所以我准备写几篇长微博来回顾一下这个学期在高校里工作的各种感悟,和大家分享分享。

这个系列暂定三篇:我眼中的翻译类院校环境、我眼中的翻译专业教师、我眼中的翻译专业学生。每篇大概就几百字,捡重要的说,不说太多废话。

今天这篇是想说我眼中的翻译类院校环境。虽然我在毕业前一直在翻译圈混,但我读的专业是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计算机辅助翻译,学习环境是在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并非是翻译类院校环境,即便经常与北大外国语学院的MTI专业打交道,但也没有深入到学院内部,因此可以说我并没有真正直观了解过翻译类院校。

去北语高翻工作后,身边一起工作的老师都是口译或笔译专业的教师,既教翻译专业本科生(BTI),也教翻译专业硕士(MTI),他们中还有很多翻译理论方向的博士,整个就是一个非常职业的翻译教学环境,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

如果问我什么事情给我的感触最深,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这里的全部的老师和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真爱翻译的。之前在北大学CAT,很多同学其实并不想做翻译,即便我们的课程里有翻译课程,但明显能感受到“翻译”并不是最核心的那个关键词。这个学期每天上班老师们讨论的都是与翻译教学、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相关的话题,办公室里讨论、吃饭时也讨论。有一位老师说得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一天下课后她回到办公室说“我就是贱”。我十分诧异,问她怎么这么说呢。她说自己最近身体非常差,今天尤其难受,可是一上课开始讲翻译,就好了。

这个学期很多学生都加了我的微信好友,我能看到他们朋友圈里发的各种状态,学生们很少有抱怨做翻译苦的,熬夜做翻译作业之后虽然也吐槽,但却非常乐观。这两天有学生开始晒有他们署名的刚出版的译著,那种自豪和喜悦的心情是能够让人真切感受到了。

这种老师和学生废寝忘食做翻译的故事太多太多了,老师是拼了命带学生做翻译,学生也是拼了命跟老师一起做翻译。

除了这些环境中的个体外,我再说说学院成长的大环境。在北语这所语言类院校里,高翻的地位是非常显眼的,我从校长和书记的发言中能看得出学校对翻译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他们也渴望高翻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除更多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而高翻也并没有让学校失望:生源在学校基本上是最好的,教师的凝聚力基本上是最好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上是最高的,软硬件环境大幅度提升,学院也是好名声在外,许多企业都愿意与高翻合作。

总的来说,我所在的这个学院拥有非常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当然,未来要努力拓宽的方向也有很多:在教学上,老师们都在尽力将最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翻译技术)带到教学当中去,不再是讨论该不该使用技术,而是早已经开始使用技术并继续拓展新的技术;在科研上,目前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但在应用型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上没有任何松懈;而在实践上,我在来学校之前行业里的人都在批评高校的老师实践经验少,现在我有新的看法,放在下一部分说。

说完我对身边翻译院校环境的感悟后,我最后再说说我对整个翻译院校环境的浅薄感受。由于这个学期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窝着上课,对行业和其他高校的了解不多,但我也外出参加了一些活动,有一些了解。我用123罗列一下:

  1. 高校并不是不做实践,而是在做跟翻译公司类似的实践,大家是同行竞争的关系。我意识到很多老师都在做翻译,不但自己亲自做,还带着学生做,运作模式与翻译公司很类似,但是也有根本不同。对于翻译公司里的译员来说,翻译是主业;而对于高校里的师生来说,翻译是副业。现在高校里缺乏的是更职业的商业化管理模式、严格的翻译质量控制流程、全面的翻译工作绩效考核手段等。我还在深入观察这一块儿,有新的发展及时向大家汇报。

  2. 各个翻译院校之前的差距是很大的,尤其是师资,有些学校的师资可能在近3年内都无法改观。但不要轻视高校教师的学习能力,至少2年之后会有一批优秀的MTI院校出现,因为2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些高校老师成长为较为合格的译员,足以让他们带领学生开始做一些难度较高的稿件。除了师资,很多学校的软硬件环境都跟不上,但是不要忽视国家财政对科研的支持力度:高校不需要去找风投,国家就是背后的金主,会有钱来支撑软硬件建设的。

  3. 校企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建议企业先与教师合作,而不是让教师当牵线的,合作之后企业直接与学生接头。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是企业和教师一起培养,企业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教师,同时教师也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双方才能互赢。企业里并不都是很牛的译者,学校里也不都是很不靠谱的老师。

好了,我今天的感悟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