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次的故事里,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一把,提前在自己博客里宣传了一下我和三位好朋友大葱、阿松和阿杰一起建立的计算机辅助翻译问答网站,希望能起到一点预热效果。

今天是圣诞节,很多外国人喜欢过,一些中国人也喜欢过。之前在济南读书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同朋友、朋友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一起过了圣诞节,貌似还吃了不应景的锅贴。那年的圣诞觉得很有意思,因为能和好朋友一起过。至于是不是圣诞,根本无所谓。但是今年在北京,觉得一点圣诞的氛围没有,挺奇怪。不过今年的圣诞也过得很难忘,今天是周末,下午还在实习单位实习。

根据上回的预报,今天要说说本科时参加演讲比赛的故事。

“勇气可嘉!”这是回想起以前参加演讲比赛时特别想对自己说的四个字。外国语学院男生少,又难得有男生参加演讲比赛,那个时候我怎么就想起来去参加演讲比赛了呢,而且大学四年还不止参加了一次。

第一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是大一的时候,新生演讲比赛,“卡西欧”杯。当我在(省去一万字)后终于代表外院英语系的12名男生进入到了决赛。决赛一共六个人,五女一男,五女中有一位西语专业和一位法语专业的同学,最后她们俩拿了前两名,我得了三等奖,一个卡西欧的笔记本,没能为男爷们争口气。不过,最有意思的事情是,那位西语专业的同学拿了二等奖,奖品是陆谷孙爷爷的大辞典,我大三的时候攒钱买下了那本辞典。

这次演讲比赛后,大二的师姐就“看上”我了,她们正准备创办一个英语社团(就是山师外院现在的Season英语社团),想从大一的学生里找几个帮手,结果因为演讲比赛的原因,联系上了我。我当时特别激动,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尤其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位我叫了好久“师姐”的师姐年岁都比我下。

算是因为参加演讲比赛,我渐渐得融入到了外院的种种活动之中,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虽然当时得了三等奖,心不甘,但实话实说,那个时候的发音真不咋地,直到现在还有好多音都发不准,发音的练习也早已荒废了。

再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演讲比赛就是代表山师参加了一次山东省的某某杯演讲比赛决赛,还是三等奖。那一次非常非常尴尬:参加比赛的地方在济南东边的山东经济学院,离我们学校特别远,又是冬天,又是第一次穿西服,一个人倒公交车从济南的西南角一直冲到东边,然后又在黑夜里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山师。很难受。参加比赛的选手很多,我忘了我是第几位出场的了,但永远也忘不了我是在颁奖时第一个走上台的。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我是三等奖最后一名还是三等奖第一名。

长久以来,学校里的人一听说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就觉得英语很厉害,而且还会始终坚信英语专业的学生什么都厉害。像英语演讲比赛这样的赛事,还会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遇到这样的说法,我总是觉得很尴尬。那些其他专业的同学里,有非常多的比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和英语能力都强的人,比如在刚才提到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一二名的是法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

或许,这也正是压力吧,促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多花些时间去学习英语。不管是英语基本技能,还是单一的英语口语、听力,无非是多花些时间。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个小时”。算起来就是十年里,每周五天,每天学习四个小时。很多非英语专业同学在学习自己专业的基础之上还会花费很多时间学习英语,真的会让很多我这样的英语专业学生惭愧不已。要是哪个英语专业学生敢说自己英语好,千万不要轻易相信,至少我这么觉得。

再说点关于英语演讲比赛的事儿,我有两个观点:

第一,要想真正选出英语演讲水平高的学生,要想真正促进学生英语口语和英语思辨能力,中国高校内目前的英语演讲比赛可以全部取消了,最好全部改为英语辩论赛。

第二,建议中国高校多举办一些中文演讲比赛。

有的时候我想,要是以“环境保护”为主题举办一场中文演讲比赛,最后的情景会是怎样呢?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在下一次的故事里我准备说说“志同道合”。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