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二哥之间的红苹果故事发生后,越来越意识到软院这边CAT和TT的同学都非常可爱。据说语言信息工程系是软院其它系都非常向往的地方,因为我们系延续了不少院校英语专业的特点——女少男多,用句俗话说,就是“质量高”。举个小例子,一日和外系的朋友聊天,谈话间他突然报出了我们系一个女生的宿舍号,我着实吃了一小惊。但不得不承认,语言信息工程系的课的确上的“养眼”,老师教得不错,学生也不错。

歪转扯完,正式开始写外传,今天说一说我们系刚刚举办的一场翻译技术学习竞赛。这项比赛是我们系的保留项目,据说去年就办得有声有色,今年的消息一放出同学们就开始叽叽喳喳,我属于那种暗地里叽叽喳喳的类型,两眼一直瞪着一款名叫“Deja Vu X2”的翻译软件,一心想好好研究研究。

今年竞赛的要求是这样的,同学随机组队,分组学习“Deja Vu X2”、“Wordfast”、“Across”、“Lingotek”、“Project Open”和“Okapi+OmegaT+Xbench”组合。每个软件三个小组学习,每个小组3-4个人,先进行初赛,制作学习材料,初赛结束后从每个软件下的三个小组票选两组进入复赛,复赛中每个软件下的两个小组相互PK,最终由所有同学、助教和导师评选出优胜小组,奖励。

竞赛开始时的分组方式引起了一点小争议,有的同学主张自由分组,但容易造成所谓的“高手扎推”,遭到大部分同学反对,结果最后由电脑随机分组,这样的结果也就“听由天命”了。CAT和TT的同学个个都不甘人后,渴望最终获得优胜,所以每次这样的比赛都各显神通,拿出八仙过海之势,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总是会非常激动,在做好自己任务的同时,非常渴望看到其它同学的成果。

同我(男)分到一组的是郭同学(女)、安同学(女)和李同学(女)。

再强调一下,同我(男)分到一组的是郭同学(女)、安同学(女)和李同学(女)。

大家休息片刻,我冷静一下……

好了,和我分到一组的是三个女同学,郭同学是学法律出身,李同学是俄语出身,安同学同我一样是英语专业出身。就在当时,我沉思了0.03秒,做出一个决定,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到学习“Deja Vu X2”的机会,因为当时只有分组,具体学哪款软件还得去“抢”。

这三位女同学的热情一下子打动了我,他们在QQ讨论组里表达了强烈的好好学习的期盼,让我不禁感动流涕,告诉她们说……(我只记得当时我“语轻心长”得说了好多话,大家都很开心,我一上来给她们灌输了一个我自己都比较打鼓的想法,我们能拿到最终的胜利)。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竞赛开始的时间是11月26日,初赛提交材料的时间是12月7日,看似时间比较多,但中间有四场期末考试,其中两场是翻译考试,一场是精读和写作考试,还有一场是素质教育考试;另一方面,这款软件对我来说还稍微好懂一点,可是对于他们三位巾帼来说,恐怕闻所未闻,同样的情况估计在其它小组中也是一样的;最后,除了竞赛之外,包括我自己在内,其他同学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在这个软件上,而且学习这个软件又不仅仅是提交一个PPT就能了事,老师在竞赛通告上写明了一句话,“目标就是让在座的同学听懂学会本队所研究的软件”。

基于这样的情形,我觉得必须要制定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学习步骤才能保证自己的考试和其它工作不被竞赛打乱,而我们又能够把这个软件学好,最终拿到好的成绩。原则大概是这样的:

1、在教会其他同学学习软件之前,我们小组内部的成员必须先学会,否则从根上会就开始长错,小组内部培训是必要的;

2、学习软件的时间不能和考试时间冲突,相比之下,考试更重要,毕竟在软院一个学分是1000RMB啊;

3、软件的功能很多,我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全部研究透,更没法在复赛的短暂演示时间内讲解透彻,所以初赛要给出一个整体的框架,不能太拘泥于细节;

4、我们一定要做出一点东西来,而不仅仅是制作一个PPT。

大概就是基于这样几点,(当时并没有想得这么全面,但是确实好好想了想),大体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我们小组的整体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自学、实践和分享。

自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长将从多种渠道收集好的材料分类整理,制定一套简单的自学流程,再将材料分发给其它组员,供组员自学参考。

参考资料包括组长制作的功能介绍文章和视频、官方教学视频和软件的操作手册。

实践阶段:

在这个阶段组长将Deja Vu网站官方的视频分发给组员进行听译。

首先使用软件听写教学视频的字幕;

然后将字幕文件处理后导入到Deja Vu中,组长制作好Lexicon后,将项目文件和源文件分发给组员,组员开始使用Deja Vu开始翻译,并返回字幕译稿;

最后,组长将汇总好的中英文字幕分配给组员进行审核校对。在这个阶段中,组员将在听译教学的过程中深入了解Deja Vu的功能,并且在翻译工程中实践操作Deja Vu。

分享阶段:

在这个阶段,小组将会制作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PPT,介绍小组的工作流程以及Deja Vu的细节使用方法;一个是基本功能视频演示,介绍Deja Vu的基本功能,这些视频将会搭配Deja Vu的官方视频使用,自制视频作为概要介绍,Deja Vu的官方视频作为详细介绍。

同时,小组将在软件竞赛结束后,公布小组所有的材料,包括自学阶段收集的自学资料、实践阶段制作的中英字幕和分享阶段制作的PPT和演示视频。”

在这个流程下,我尽力将所有之前学习的材料都整理出来,传给其他三位同学。她们三位也非常给力,工作配合得非常好。在这里要重点说的是,我们小组的四个成员始终都是积极乐观向上的,不懈怠自己的任务,又主动提出建议,所以整个流程都非常进行得非常和谐。

最后我们小组如期出线,进入复赛。

但在复赛之前,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里面的故事也同大家分享一下:

演讲时间缩短,临时变卦

原定的复赛演讲时间是40分钟,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将软件的使用方法结合演示视频向大家展示,收到的效果想必会非常好。但是复赛前得到的通知是演讲时间为20分钟,剩下5-10分钟是小组间的PK。我们组原定的安排是三个人分别负责三个部分(有一位组员当天因故缺席),而且也已经提前安排好任务,大家都在精心准备,但是这样临时的变卦导致最后只能一个人上去讲,而且还得快马加鞭,挑重点得讲。

当天中午,我本来想录一个20分钟的演示视频,将我们小组使用Deja Vu X2翻译字幕的整个流程重演一遍,但是录着录着我突然想,为什么不在复赛的时候直接在台上演示呢,所以最后做出一个决定,不准备了,到时候直接演示。

下午比赛的时候,给其他两人一说,他们也和我一样觉得这个方式并不保险,我只能安慰她们,没有问题的。我心里想,好的演示都不能拖沓,慢慢悠悠的讲只能让人犯困,不如连珠炮的把整个流程过一遍,台下的人能集中精力,软件介绍又能印象深刻,反而能激起大家的兴趣,继续学习。

事实证明,我们小组的演讲既没有超时,效果也还不错,基本上达成了预期目标。我连珠炮式得说了一通就下来,PK阶段由安同学负责将精心整理得问题又连珠炮式得发问给对方,整体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最后,我得出一个小结论,“授人以渔,必先渔之”,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至少我们自己尝试了用软件做了一个项目,而且在官方教学视频的字幕制作中,更深入了解了软件的功能,目前看来这个效果是其它小组达不到的。

除此之外,初赛材料提交后,我由衷感慨了一番,因为当时我看到了其它小组制作精良的PPT和视频演示材料,觉得身边藏龙卧虎,大家的能力从中可见一斑,让我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有非常多,自己前进的道路能有这些同学相伴,实在是荣幸之至。

复赛进行了一半,还有一半下周进行,所以最后花落谁手还不得而知。写下这篇小故事,以飨各位关注语言信息工程系,关注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朋友。下一篇故事我将写一写作为一个菜鸟如何做网站、博客的故事,敬请期待!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