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故事前要说的故事:

写“一只机器翻译毛的故事”前几篇的时候,还能一天一篇,随后改成了两天一篇。昨天没有写,今天突然忙了起来,从早到晚都有事儿,休息了一阵,起床后觉得今天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就是更新故事!然后造就了这篇差点被遗忘的故事……

在上一篇故事里,我感慨万千,说了说和OneDict.com的故事,总觉得自己很幸运,各种感激。在今天的故事里我也希望把这份感激继续延续下去,在这一篇故事里我准备说说“语言服务工作室”的故事。

读研之前,真没想过自己还能与“翻译行业”扯上关系,那个时候无非就是做点翻译工作赚点小钱,自己优哉游哉的,不亦乐乎。来到北京,觉得这里的的确确是一片广阔的、与“鲁”不同的天地。从小就在山东接受孔老夫子的思想的熏陶,结果23岁来到社会主义的核心接受各种资本主义的诱惑。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脑袋里不断受到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的冲击,觉得自己必须要融入进去,迫使自己成为这个环境的一部分,做出点什么事情。这样的环境挺难生存,因为牛人多,压力大,这样的环境也好生存,因为新人多,机会大。

“语言服务工作室”悄悄然出现在我的身边,我也悄悄然成为了这个模式的追随者。本科的时候我接触过类似的概念,老师们提到过“翻译工作坊”,但是那个时候我对这个名词的理解也就停留在名词本身,没有想过自己能做什么。来到北京,在老师和朋友的引导下,渐渐了解了“语言服务工作室”能干什么。

以PKU的博雅语言服务工作室为例,一个由学生组织的翻译工作室努力按照公司化模式运行,工作室里的学生既要做翻译,又要做管理、开拓市场、积累人脉,还要在MTI学校中立一个典范,供兄弟姐妹院校参考;等等。几个MTI的学生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把一个理念发展成一个实体,利用一年的时间将工作室从无到有建立起来。我来到北京以后,正好赶上了这个工作室成立一周年的小聚,再回头看看在过去的一年里这些实践者所做的事情,实在不得不佩服他们为此所做出的各种努力。大家也不妨去看看他们的微博和网站,相信大家都会一眼看到这个群体清晰的有结构的发展脉络。

一周年小聚那一次,我和CAT的另一个同学恰巧赶上了他们的聚会,在饭桌上一起玩儿了个游戏,每个人都说说自己在抛去一切的时候会有怎样理想。听着一桌子的人每个人都说着那如梦如幻的理想时,心中涌出些许感动。有的时候会想,这是不是北大本身的精神在一点点影响着大家,说不上那种不断对自己施加影响的东西,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个依托于北大的工作室中正在凝聚出一股叫“文化”的东西。

曾经想过,如果在山师有这样一个工作室,它会怎样成长,山师的文化能对这个工作室有怎样的影响?我的想法里一方面带着渴望,一方面又带着一种疑虑,那样的文化从哪里来,而且还搞不清楚是好的文化还是变了味儿的文化。以前听过一种说法,说是“母校就是不论自己心里怎么骂都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不是的地方”,说得挺好,我们都或曾骂过自己的母校,但是毕业之后不允许别人骂它。只是在北大,不管别人有没有骂,反正我是到现在没有骂过。

也许博雅工作室是因为出现在北大这样的环境里才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那么类似的工作室出现在其它学校里,比如山师,会怎么发展呢?谁又愿意去做呢?我们之前去过河北大学,同那里的同学交流了博雅工作室发展的经验,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对此的热忱,而另一大感受则是老师对此的强烈支持。就像博雅工作室一样,离不开学生们的努力,但更离不开那些指导老师对工作室发展的关怀和指导。

我觉得我同博雅工作室的故事还在继续着,我会努力的为这个工作室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真心希望它好,也更希望更多这样的工作室能在学生中成立起来,难得能在这样的环境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关于“语言服务工作室”的故事就说到这里啦,并没有讲多少细节,说了不少自己的感悟。在下一篇故事里,我准备说说在微博里交朋友的故事,敬请期待!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